来源:练达化工发布日期:2025-03-17阅读:-
荧光增白剂通过吸收紫外线(波长300-400nm)并释放蓝紫色荧光(波长450-480nm),抵消塑料制品的“黄光不足”,从而提升白度与亮度。其添加量需精准控制:过少会导致增白效果不足,过多则可能引发迁移或发黄问题。用户配方中荧光增白剂占比0.3%(300g/100kg),低于行业常见范围(0.1%-0.5%),建议根据具体树脂类型(如PE、PP、ABS)及加工工艺调整。
作为主要遮盖剂,用户配方中钛白粉占比8%(80kg),显著低于专利配方(40%)。需注意,钛白粉含量过低可能导致遮盖力不足,尤其在浅色或透明基材中效果受限。建议结合钛白粉的粒径分布与分散性优化配比。
石蜡、硬脂酸等润滑剂可改善加工流动性,但过量可能影响增白剂的分散均匀性。需通过密炼工艺(如分段加压搅拌)确保助剂与荧光增白剂协同作用。
用户配方以“批颗粒料”为载体,需确保其与树脂基体的相容性,避免高温降解导致发黄。
密炼温度建议控制在130℃左右,避免高温导致荧光增白剂分解失效。双螺杆押出机的使用可进一步提升分散均匀性。
部分传统荧光增白剂存在毒性风险,建议选用低迁移、耐候性强的产品(如KH-B1型),并关注欧盟REACH等法规限制。
参考专利配方,可尝试提高钛白粉至30%-40%,荧光增白剂优化至0.5%-1%,并添加1%-2%碳酸钙增强分散性。
针对再生料或浅色基材,需通过小试验证调整增白剂类型(如溶胶型或胶体型),并监测加工过程中的黄变现象。
用户提供的配方为白色色母粒生产提供了基础框架,但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树脂特性及环保要求进一步优化。建议通过实验验证确定最佳配比,并关注加工工艺对增白效果的影响。
【本文标签】:白色母粒增白剂
服务热线:400-887-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