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技术服务联系我们 菜单

荧光增白剂的历史

来源:练达化工   阅读:

1852年,Stokes提出了被后人称为Stokes定律的理论,是人类首次从理论上阐述荧光现象。

1921年Lagorio观察到荧光染料发出的可见荧光能量低于它所吸收的可见光能量,为此,他推论:荧光染料具有将不可见的紫外光转换为可见荧光的能力。他还发现天然纤维的白度可通过用荧光物质的水溶液处理而提高。

1929年Krais 采用Lagorio的原理证明,将泛黄色的人造丝浸入到6,7-二羟基香豆素配糖体的溶液中,干燥后发现该人造丝的白度有了很明显的提高。

对比

1929年PaulKrais首先发现了马栗树皮中含有的无色物质马栗树皮素在紫外光线下能够发出蓝色的荧光。将未漂白过的亚麻织物在马栗树皮水溶液中浸泡后,织物的白度显著增加,这是发现较早的荧光增白剂。由于马栗树皮素与纤维亲和力很低,性能不好,因而没有使用价值。

1934年英国的ICI公司制备了首个化学合成物一--4,4'-二氨基二苯乙烯- 2,2'-二磺酸的二酰基衍生物,用其对纤维素织物及纸张进行处理产生了荧光增白效果,并将它作为荧光增白剂申请了专利。

paints

1940年德国的Bayer公司推出工业上具有实用性的荧光增白剂,实现了荧光增白剂的工业化,并作为染料工业的一一个分支得以迅猛发展。特别是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目前仍占世界各国荧光增白剂产量的50%以上,可见其在荧光增白剂中的重要地位。

拜耳

1942年Ciba公司向市场投放了结构为二苯并咪唑类荧光增白剂。1943年又推出了DSD酸双三嗪类荧光增白剂。1944 年IG Far-ben公司生产了4,4'-双(芳酰氨基)二苯乙烯基- 2,2'-二磺酸衍生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以后,荧光增白剂在瑞士、英国、美国、前苏联、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等国得以加速发展,非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也在研究开发。Ciba、 lford、Geigy. BASF等公司相继开发了苯并嗯唑类、香豆素类、吡唑啉类、萘二甲酰亚胺等不同类别的荧光增白剂。产品结构、品种、产量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由天然纤维发展到合成纤维,由纺织品发展到纸张、合成洗涤剂、塑料、涂料、防伪、激光探测等非纺织品领域。1956年第二版《染料索引》正式将荧光增白剂列为染料的一个分支。

色彩

目前为止,世界上荧光增白剂的产品牌号有近2500个,分属15个基本结构类型,在《染料索引》.上登录的荧光增白剂品种近400个,世界著名的生产厂家和公司16个,遍布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

【责任编辑】:练达化工版权所有:https://www.csldhg.cn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

申请免费试用